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当前位置是: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课程资源平台开通

时间:2018-04-02     点击:   【打印此页】  【关闭

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月30日,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暨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课程资源平台开通仪式”。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郑登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心实施计划领导小组组长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心主任吴付来;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一级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先达等出席。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部主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和特级教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建单位代表约180余人参加。

靳诺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80周年校庆贺信中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充分肯定了学校80年来的办学成就,并特别用“独树一帜”四个字来概括和评价了人民大学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地位,同时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我们要把这份宝贵的信任和谆谆的嘱托,贯彻到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各项工作当中,贯彻到如何建好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思考与实践当中。今天开通的课程资源平台,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理论厚度,又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的传播速度,还有数字化教学、课程质量评估、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广度。衷心希望中心能够以此次平台开通为契机,准确把握学生、学科与学术的新趋势、新特点、新需求,真正成为优质内容共享的“能量”枢纽、前沿技术融合的“众创”空间,以及深受广大思政课教师喜爱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大学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中心建设工作,聚焦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承担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走上这个重要讲台,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更大贡献。
 


 

郑登文指出,中心的建设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彰显了学校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奋勇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提出三点意见,第一,深入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北京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深入推进,常抓不懈。广大思政课教师作为党的基层理论工作者和立德树人一线的实践者要强化四个意识,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做到提高政治站位、下足研究功夫、讲好伟大思想。第二,着力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平台打造为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引擎和创新高地,坚持高水准、齐参与、广辐射。第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精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全面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思政课工作创新发展。
 


 

吴付来主持开通仪式,并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平台进行简单介绍。中心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北京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上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发挥新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一平台多应用”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构建一体化研究服务体系,包括五大平台: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丰富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高效便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科学权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及时全面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作为五大平台的门户网站,中心还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资讯平台。
 


 

教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在发言中表示, “高精尖”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原则。“高”是高点定位,政治站位、目标要求、资源投入都要高;“精”是精准发力,教学内容精当,教学对象精准,教学过程精细;“尖”是尖端突破,掌握尖端技术,养成尖锐眼光,勇做创新尖兵。
 


 

学生代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郭灏在发言中表示,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心及资源平台扎实理论功底,为未来走向思政课讲台打下坚实基础,做伟大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
 


 

郑登文、郑吉春、靳诺、陈先达共同启动课程资源平台。仪式前播放了宣传片,介绍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基本情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主持。
 


 

陈先达在发言中表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原著兼具理论性和政治性,对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升课程学术含金量,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高精尖”的思政课,就要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推出精品力作,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问题研究透。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表示,中国建成具有独特禀赋、优势、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理论研究越是严谨扎实、深刻彻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是全面准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就越是顺利,目标就越是有把握实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表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概括,对于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提醒每一位共产党员牢记使命、启发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概括既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的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贵清表示,加强思政课建设要从历史的维度、文化的维度、理论的维度三方面共同发力。实现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吃透十九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程形式活泼、多种多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杨凤城表示,“三进”的实现要求两个“三结合”,第一是让理论本身、历史视野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第二是让文本原著、史实史料和现代传媒相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表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拥护者、践行者。在思政教育中,要突出重点难点,关注热点焦点,实现深度融合。
 

联系电话:010-84650600

上一篇:徐延豪做客中国人民大学科技文化专题系列首场讲座

下一篇:金融学春季研讨会2018:国际视野下的资产管理-在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