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与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聚焦 | 商务部原副部长:全球复苏呈现四种态势,中国最快!
4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的“2021年春季宏观形势论坛《治愈‘后遗症’:后疫情时代的全球风险评估与中国对策》研究报告发布暨高端闭门研讨会”成功举行。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姜增伟发表主旨演讲。演讲精编版刊于5月11日《环球时报》,原标题为《疗治新冠“后遗症”需综合施策》。以下为演讲全文:
姜增伟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邀请我参加这次论坛。之前王文院长邀请我出席这次活动的时候,谈到论坛的主题是治愈后疫情时代的“后遗症”,我认为“后遗症”这个词用得不错。总体来说,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新冠疫情在多数国家,被政府、社会和医疗机构控制住了,对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冲击力有下降的趋势。但是近期疫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反复,特别是近日印度疫情的传播势头非常猛烈。不得不说,疫情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它所造成的经济、社会、政治层面的缺损或功能性障碍无法忽视。而且,疫情作为一种流行病症,仅仅控制住是不够的,治愈才是根本目标。因此,治疗疫情“后遗症”就成为了控制病情后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治愈疫情“后遗症”是摆在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面前的课题。同时,作为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智库,更应当把治愈疫情“后遗症”的研究工作先期开展起来。
今天,我将从三个层面论述我的观点,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层是后疫情时代各国呈现分化式复苏,这是从当前全球在应对疫情时所构成的大背景;第二层是各国应对疫情的不同做法,是影响各国复苏态势的重要因素;第三层是抗击疫情和治疗疫情“后遗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这是我此次演讲的落脚点。

本文精编版在《环球时报》上的版面截图
首先是后疫情时代各国呈现的分化式复苏局势。疫情前的全球化趋势已经将各国的市场、产品、服务联系在一起,然而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世界原有的发展轨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放慢了。同时,各国经济发展态势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刚发布的2021世界经济发展报告,从GDP增长率来看,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迹。这份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6.0%。但分国别和地区来看,呈现四种不同的复苏态势。第一种也是情况最好的是中国。我国经济2020年二季度就已经扭转了一季度下降的态势,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国家。IMF预计,2021年中国将实现8.4%的增长。第二种是2020年出现了明显下降但2021年能够恢复到2019年产出水平以上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和大多数新兴经济体。2020年美国下降了3.5%,2021年将增长6.4%,恢复到2019年的产出水平之上。第三种是2020年出现了明显下降、2021年能够恢复增长但仍然难以达到2019年产出水平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欧元区大多数国家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国。例如,2020年欧元区GDP下降了6.6%,2021年预计仅能实现4.4%的增长,这样2021年的产出水平仍将比2019年低2.5%左右。第四种是2020年出现了明显下降、2022年也难以恢复增长到2019年产出水平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元区国家和英国、墨西哥、南非等国。以意大利为例,由于2020年意大利出现8.9%的较大降幅,而2021年、2022年预测仅能实现4.2%、3.6%的恢复性增长,这样2022年的产值水平仍将比2019年低1.7%左右。
第二个领域是产业的分化,这体现为几个方面。一是传统行业的衰落与新兴行业的兴起。在此次疫情中,受冲击最大的制造行业是汽车和纺织,受冲击很小且很快得到恢复的是电子行业。疫情促进了一大批新兴行业和企业的诞生,如医疗行业的预防性医疗和互联网医疗、外卖服务、机器人零接触服务员等新兴产品、服务和行业,加速了新旧产业的更替。二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更为显著。疫情给人们的就业、收入和消费需求带来巨大的改变,一个产业要想在后疫情时代站稳脚跟,并且迅速实现复苏,需要站在需求方面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制定相关发展战略。三是政府扶持与刺激计划较以前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尤其适用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较新兴产业对经济复苏形势的适应性较差,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旦政府的扶持缩减,传统产业可能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
第三个领域是贫富之间的分化。新冠疫情潜在地加剧了全球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在后疫情时代将会进一步显现出来。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去年底的一份报告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即超级富豪在疫情中所损失的收入都通过较低税额的资本收益形式被出售、收购,以这种方式超级富豪所赚取的利润大大超过了其损失。因此,在普通人受疫情影响收入停滞不前的时候,富人们通过不正当手段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收入。这一新的贫富差距被低估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其他研究也表明,西方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政府计划没有对缩小贫富差距作出贡献,反而使得富人成为主要受益者。这在疫苗的分配方面也体现得比较明显。据报道,截至到4月24日,全球接种的冠病疫苗数量已超过10亿例。超过87%的接种集中在高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低收入国家只占0.2%。
其次是各国应对疫情不同做法,是影响复苏态势的重要因素。中国是应对疫情做得最好的国家,也是疫情后复苏最快的国家,这一点国际社会有目共睹。但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来看,中国的政策力度不如许多国家那么大。从中美对比来看,2020年我国财政赤字为3.76万亿元,赤字率为3.7%。而美国2020年的财政赤字为3.13万亿美元,赤字率达到15%左右。即使把我国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考虑在内,我们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也比美国低很多。从货币政策来看,我国央行基础货币供应量从2019年底到2020年底增长了1.9%,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了10.1%;美国基础货币存量从2019年底到2020年8月增长了40%,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了24.9%。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国经济恢复的速度快得多、力度要比美国大得多?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政府统筹抗击疫情和经济发展,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采取一揽子措施。除了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国内需求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供给侧改革和管理的政策,如疫情防护时各级地方政府针对企业的需要及时疏通物资运输通道,在员工招聘、复工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等等,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多方面的帮扶政策。而美国主要依靠需求刺激政策,尽管需求刺激力度看起来比我国大,但由于供给端反应迟缓,供给与需求耦合比较缓慢,反映在产出恢复上就比较缓慢。
最后,我要讲的是,抗击疫情和治疗“后遗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我们知道,各国为抗击疫情纷纷出台了力度空前的货币政策,但从前面的分析看,在有些国家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个人认为,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在疫情期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使得建立在全球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产业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中也有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这就是美国等国出于所谓战略竞争的需要,企图组建美国领导下的战略同盟,有意为全球经贸合作设置障碍。这不仅不利于全球抗击疫情,也不利于治疗疫情“后遗症“。
大家都知道,这几天印度的疫情形势非常危急,目前印度最为短缺的是医用氧气以及疫苗原料。在印度抗疫物资异常紧缺的情况下,中国表达了支援印度的良好意愿。但是,据印度媒体报道,有印度政府消息人士认为政府相信有能力从新加坡、欧洲、海湾国家等处采购,“中国不是安全医疗用品的首选(采购国)”。在抗击疫情万分危急的形势下,仍然有政府人士念念不忘以意识形态划线,这正是印度人民的可悲之处!到目前为止,美国、日本等盟友空喊支持、不见行动!作为印度期待依仗的盟友,美国总统拜登于2月援引《国防生产法》限制原材料出口,以促进国内疫苗生产。从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到印度科学家目前都在持续呼吁美国放开限制。然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22日声称,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满足美国人民对疫苗的需求,即“美国优先”。而作为印太战略四方成员之一的澳大利亚,其总理莫里森也公然宣称,要将通往印度的航班减少近1/3。
当前,面临新一轮疫情,各国应通力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各种抗疫物资的生产规模在全球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同时中国又有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中国应该也有能力在全球抗击疫情和防范疫情“后遗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也在多个场合表态中国愿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贡献。希望国际社会重视中国的作用和良好意愿,同中国加强合作。
总之,为更加有效地应对疫情,防范后疫情时代的“后遗症”,各国应尊重科学,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早日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将世界各国发展引向正常轨道。谢谢大家!
注: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国内金融市场在全球化、自由化、工程化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些变化对金融专业人士了解中国市场兼具国际视野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与加拿大女王大学史密斯商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级金融硕士学位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领域第一个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